拍热扎提·阿不都/文
和田,新疆最南端的地州,北临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依昆仑山,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南道重镇。但气候的恶劣多变、交通的闭塞、产业结构的单一薄弱及思想观念陈旧的束缚等因素,让这里一度成为发展的洼地。
于田县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种植的红柳、梭梭等植被。汤永/摄
面对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作为“棋眼”关键的和田,要确保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落伍不掉队,该如何作为?
深秋时节的和田大地,在游客如织的城市、书声琅琅的校园、绿进沙退的戈壁荒滩、蔬果累累的园区大棚,处处可见可闻可感知和田地区敢于正视差距、坚定信心,聚焦自治区“九大产业集群”建设,抢抓政治、政策、人文、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开放优势,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文旅融合发展、增进群众福祉等多方面发力,向着高质量发展、向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满怀希望坚定前行。
绿动未来 探索生态农业新路径
墨玉县鸿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化沙漠型温室大棚里,一垄垄茄子、辣椒等蔬菜长势喜人。“公司采用‘双拱双膜+砖混’温室大棚,这种大棚比普通大棚温度高5摄氏度至10摄氏度,适合种短生长周期的反季节蔬菜。”该公司主管张飞宇介绍。
在智慧大棚里种菜,不再靠天吃饭,这样的生活,麦麦提托合提·麦麦提以前想都不敢想。“你看,这是温湿度显示屏,还有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我们只用一部手机,就能为大棚里的蔬菜施肥、浇水、补光,既省肥省水,又省工省力。”麦麦提托合提说。
近年来,和田地区探索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利用戈壁沙漠等荒地资源,加大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力度,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以墨玉县为例,该县采取政企合作模式,先后引进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戈壁荒漠建起千亩蔬菜大棚基地。墨玉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原会慈说,墨玉县土地资源丰富,建设设施农业大棚有助于当地实现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将光热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该县已建成大棚1723座,2023年产值达1.25亿元。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设施农业打破了地域和四季的自然限制,光热资源优势加之现代化技术与设备,戈壁菜、四季菜、内陆海鲜由此从梦想照进现实。
新疆盛世华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扎根沙漠五年来,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采用智能化管理方式,突破无土栽培、碗式栽培、水培等新型栽培技术瓶颈,在和田县建成超万亩沙漠设施农业基地,年产的7万余吨蔬菜不仅丰富了群众“菜篮子”,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和田市吉亚乡团结新村也是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受益者。当地通过现代化农业技术,在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上,尝试在大棚里种羊肚菌、养观赏鱼等,探索更多生态农业新路径,示范带领群众谋出路,实现农民增收。
产业新翼 能源产业向绿向新
汽车驶入策勒县新能源产业园,一排排蓝色太阳能光伏板依次排开,一眼望不到边。
策勒县戈壁荒漠广阔、地势平坦,全年日照时数高达2470小时至3000小时。当地借助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资源优势,引进新能源企业,探索风光储一体化发展道路。
“你看左手边,是国家电投旭元策勒光伏电站1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年平均发电量2.57亿千瓦时,可同时满足2000万户居民全年用电。”策勒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亚洲介绍,利用戈壁沙漠发展新能源产业,盘活了“沙戈荒”土地,还为策勒县提供了电力能源保障,造福18万群众。
国家电投策勒县光伏电站工作人员在光伏区巡检。汤永/摄
中广核和田洛浦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华润新能源和田市50万千瓦光伏治沙暨产业园区低碳转型项目、墨玉县6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于田与民丰35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截至目前,和田地区建成并网光伏发电项目303万千瓦,1130万千瓦续建项目建设正酣。从全疆看,和田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在一个个重大项目加速落地的效率中,可以看出这片产业发展“蓝海”蕴含的无限机遇和广阔前景。
光伏新能源项目蓬勃发展,绿色矿业发展正兴。
和田具有矿产资源赋存地质条件优越、优势矿产突出、矿产资源潜力巨大、矿产资源种类丰富、优势矿产储量规模巨大五大优势。以此为依托,和田地区全力推动绿色矿业产业集群建设,以和田地区昆冈经济技术开发区(有色金属产业园)(以下简称“昆冈经开区”)为载体,招引多家龙头企业入驻,围绕铅锌矿、锂铍矿资源开发利用作大文章,带动工业提质增效。
“和田地区绿色矿业产业谋划了山上(西昆仑矿区)、山下(昆冈经开区)‘两区建设’。”和田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副书记、局长阿布都热合木·阿布都外力介绍,目前,西昆仑矿区已入驻6家企业,累计投资133.85亿元,带动就业4000余人,前三季度实现工业总产值16.5亿元,工业增加值9.84亿元,同比增长120.7%;昆冈经开区自去年5月开工建设以来,6家入驻企业累计投资近80亿元,带动就业7000余人。
如今,和田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已具雏形、绿色有机果蔬(中草药)产业优势不断凸显、优质畜禽产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加快形成……一个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彰显创新优势、厚植绿色底色、探索深化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和田,正活力无限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智启未来 科教文化铸就综合实力
11月8日,和田地区首所全日制公办本科学校——新疆揭牌成立。它的成立,不仅填补了和田地区高等教育的空白,更为和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走进新疆和田学院,红白相间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书盈四壁的图书馆、平整宽阔的操场、香气四溢的食堂,将校园装点得生机勃勃,大气典雅。
新疆和田学院学生在校园进行体育锻炼。汤永/摄
在专业设置上,新疆和田学院将教育学、工学、医学作为核心学科,在32个特色专科专业基础上,首批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医学检验技术6个本科专业,既符合和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
“当前,新疆高质量发展对工科类院校和专业需求尤为迫切。”和田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志坚说,学院将立足新疆特别是南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领域,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年来,和田地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投资13.78亿元改善办学条件,下拨14.68亿元教育资助资金,招录近1600名教师,新增城镇中小学学位8300余个。
10月15日,由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举办的2024年第四届和田地区“京和科技月”系列活动暨和田地区首届科学素质提升大赛在和田市举行,1200名中小学生角逐了电子竞技赛、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操控挑战赛、创意编程大赛等9个赛项的比赛。
和田地委副书记、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田地区前方指挥部指挥长李志遂介绍,“十四五”以来,北京市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及援疆教师示范带动作用,帮助和田地区学校建成“科学乐园”“创客教室”“VR教室”等科教设施,开设人工智能科教课程,建成钱学森航天科技文化馆等,助力地区搭建全面的科技教育示范体系。此前已成功举办的三届“京和科技月”系列活动,线上线下累计参与160余万人次,已成为和田闪亮的科教文化名片。
文旅融合 品牌旅游绽放魅力之花
11月12日,夜幕降临,和田团城景区美食文化一条街迎来一拨人流高峰。“公主广场”前围满了游客,大家边品尝美食,边等待精彩歌舞上演;同一时间,和田夜市热闹非凡,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汇聚于此,品尝着各种打动味蕾的特色小吃。
游客在和田夜市游览。许晓龙/摄
近年来,和田地区立足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深挖景区景点内涵,丰富文旅优质产品,打造全域游、全季游、全时游精品线路,旅游业增长势头强劲,特别是今年增长明显——截至10月30日,和田地区累计接待游客2661.07万人次,同比增长28.70%;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72.29亿元,同比增长29.57%,创历史新高。
漫步和田团城景区,无不被土褐色的“阿依旺”式传统民居、葡萄架、鸽子楼吸引。围绕高品质、高水准、多业态设计理念,和田团城景区实现了“三级跳”,成为和田旅游的“标配”。
和田玉都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李佳佳介绍,2016年,和田市城市建设重点聚焦团城,按照“一街一规划、一户一设计”改造理念,启动和田市老城区(团城)改造工程,改造总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涉及3500户居民。2021年,和田团城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从艾德莱斯、和田地毯、和田传统木雕技艺、和田药茶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找灵感,推进“旅游+”融合发展。2024年,和田团城景区推出夜间演艺、夜间游玩、夜间骑行等活动,夜经济带动旅游人数和收入大幅提升。
夜晚是和田县巴格其镇的约特干故城一天中最精彩的时刻。全疆首个行浸式演艺项目《万方乐奏有于阗》,以故城建筑为实景,游客跟随演出场景的变化,沉浸式感受千年丝路的繁华盛景。新疆果旅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阳帆介绍,约特干故城以文化为魂铸造故城,通过“现代科技+实景还原”的方式,让游客全方位了解和田的历史文化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约特干故城景区是在北京援疆的支持下创建的和田地区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也是新时代文化润疆的示范性工程。通过精彩纷呈而又互动性极强的演出,深刻阐释着各民族命运始终同中华民族整体命运紧密相连,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如今这里已成为八方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
思变求远,向“新”而行。走进和田,你会发现,这里人人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和田,这片古老又魅力四射的大地,正以崭新的面貌,坚定热切地向现代化征程迈进。
继续阅读:
③莽莽昆仑舒画卷 最是文化润人心——北京文化润疆助推和田发展向现代化迈进
责任编辑:杨海艳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